晚播出的《开学第一课》可谓是万众瞩目,全国几亿学生同一时间收看,没想到央视却因为开场的十来分钟广告丢了个大脸,今早已是声讨声一片。

感兴趣的可以看HandyKid先前发布的文章:开学第一课,央视节目组对于孩子的科学教育,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这篇文章我们来谈谈节目中玩的很嗨的非牛顿流体。其实非牛顿流体已经算是国外科学教育中一个非常常见的DIY科学小实验了。材料简单,操作简易,玩法有趣。
一、前期准备
准备材料:玉米淀粉,水,食用色素,碗,勺子
基本比例为,2份玉米淀粉:1份水

二、步骤参考
第1步:碗中倒入一杯水,将2杯玉米淀粉一点点倒入碗中,边加边搅拌
第2步:如果感觉太稀,可以加几勺淀粉后搅拌,如果感觉过稠,也可以加几勺水后调匀。
第3步:如果想制作彩色流体,可以在不同小碗中分别加入食用色素。

现在可以玩起来啦!
基础玩法
玩法1:试试看它什么时候最坚固(提示:敲它拍它),什么时候最稀软(提示:手掌张开慢慢沉入其中)。

玩法2:沉入一个小恐龙,看看怎么解救它们。

玩法3:在盆中装入10倍分量的材料,试试站上去的感觉。
实验结束后打扫现场时,请将混合物倒入垃圾袋、扔入垃圾箱中。千万不要直接倒入下水道,哪怕你冲大量的水,也有可能造成下水道堵塞。
拓展玩法

找个网兜来过滤非牛顿流体,看它们“跳舞”的样子。
找个模子装一些混合物,冰冻两个小时,看看它有什么不同。
场地和材料允许的话,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踩在流体上玩耍;
在混合物中加入荧光剂,玩玩夜光款,是不是特别炫。
多滴几种食用色素,尝试不同的配色,做个创意抽象化作品。
科学原理

大部分的流体是牛顿流体,它们会一直保持着相同的黏度(或者说是流速)。打个比方,你在游泳池中站立或者在水中游泳时,感受到的水的阻力不会有什么变化。
然而,对非牛顿流体施加压力时,它的黏度会增加。用力快速敲击混合物时,它的表面张力变大,瞬间将力分数到四周,所以我们会觉得敲不动。

如果将手张开浸入混合物中时,缓慢移动,使玉米淀粉颗粒有时间移开,手指就像进入水中一样能轻松滑入非牛顿流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