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

  说到匡衡,绝大多数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成语“凿壁偷光”的那个孩子。当时匡衡小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困难,连蜡烛都买不起。于是他白天替人帮工来获取读书机会,晚上就偷偷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蜡烛发出的光线来读书。通过努力学习,终于得以出人头地,官拜丞相。这个故事旨在告诉孩子们,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客服困难,想办法用功读书,将来才会有机会一飞冲天。

  于是老师时不时的就会用匡衡的典故来教育孩子们,比如“古代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那么艰苦,他们还在想办法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你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家里给你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知比古人强了多少倍。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就应该好好学习古人用功读书的精神”。孩子们一听,顿感惭愧。但是,为什么老师从来不告诉孩子们匡衡长大后的事情?其实,是因为匡衡做官之后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没法让老师难以启齿。

  匡衡,东海郡承县人。虽然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从小就聪慧过人并且刻苦好学,为了学习以“凿壁偷光”的方式读书,长大以后得以入朝为官。虽然是个官职不大的职位,但是因为匡衡对《诗经》颇有独到见解,所以被当时的经学家们所推崇,就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都有所耳闻。

  于是汉元帝一登基,马上给匡衡来个人生逆袭。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太原郡文学卒史变成郎中,后升迁为博士,然后晋级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如此快速的升职速度让苦了大半辈子的匡衡感觉“飘”了,于是他每天盘算着如何讨取汉元帝的欢心,获得更大的利益。

  当时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引用《诗经》中的道理,劝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元帝看后十分赞赏,并且迷上了《诗经》,多次召匡衡为其讲解《诗经》,并任命匡衡为御史大夫。到后来丞相韦玄成病逝,汉元帝直接让匡衡代为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可谓一飞冲天,平步青云。

  在当时,被封侯之后是有封地和食邑的。匡衡封地的31万亩土地的税收,全部归匡衡所有。如今的匡衡,再也不用“偷他人之光”了,既有钱,又有权。可他的心态也因为权力和金钱的腐蚀而发生了改变。

  匡衡为了得到更多的钱,他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达四万多亩。夺了田地不算完,匡衡还指使自己的手下盗取公家财物。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且别人也不敢随便举报他这个当朝丞相,毕竟汉元帝十分宠幸他。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登基继位。司隶校尉骏等人上告匡衡“专地盗土”(指非法侵占国家土地)的事情。汉成帝大怒,直接把匡衡贬为庶人。没几年,就病死于家乡。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了,为何语文老师从来不说匡衡长大以后的事情。如果老师告诉学生,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成了个大贪官、大蛀虫,孩子们听了会怎么想?可惜这位昔日刻苦勤勉、凿壁偷光的孩子竟然变成了这样的人,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所以,老师只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学习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长大之后不要犯他的错误,摒弃他的所作所为。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即便是做了大官,也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不能因身份的迁跃、财富的增加而忘记本心。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