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谁写的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虽说有些粗俗,却也不无道理。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相比批评与指责,人人都喜欢听动听的话,喜欢受到旁人的夸赞,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古代的诗人们,诗词写得好,夸夸人、拍拍马屁,也是个顶个地“高级”。

  杨贵妃影视剧照

  首先出场的,必然是大家最爱的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短短14字,杨贵妃的美,从此永驻人们心间。

  再如大家眼中有些老实木讷的杜甫,夸起人来也是毫不手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额,你没看错,这是杜甫夸自己的。

  龚自珍写给好友宋翔凤的,“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既有气势,又有情味。

  唐代诗人李颀夸好友陈章甫的名句,“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则令人心潮澎湃。

  当然还有这首作者至今不详(有说作者是唐伯虎,有说是解缙,还有说是纪晓岚)、论夸人却必须上榜的: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至亲。

  《长安十二时辰》影视剧照

  今天诗词君要分享给大家的,是王维最高级的一首“拍马屁诗”——《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这是一首“应制诗”,又叫“应和诗”,指的是古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想要把这类诗写好,就一个字,难。

  你想呀,“应制诗”的主基调“歌功颂德”,首先就限制了诗歌的格局不会太高。

  其次,皇帝地位多么高高在上,听过的奉承话不说一万,也有八千,等闲的“拍马屁”话肯定都听厌了。

  有这两个条件限制,想要把皇帝哄得眉开眼笑,同时诗歌又有一定格调格局,不流于低俗谄媚,可不容易。

  这时候,就不得不膜拜王维了。

  他的这首诗,是被人誉为“字字冠冕,字字轻隽,此应制中第一乘也”。

  应制诗中,写得最好的,第一。

  纪录片《大明宫》中大明宫复原图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这一天,唐玄宗李隆基带领群臣从大明宫出发,一路经阁道,向兴庆宫方向。

  半路上,忽然下起了绵绵春雨,唐玄宗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并让随行群臣和诗。

  王维当时也在场,于是有了这首应制诗。

  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唐长安宫城的建筑布局。

  唐长安城示意图

  诗题中的“蓬莱”,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大明宫,从唐高宗起,两百余年间,先后约有17位帝王在这里起居理政。

  可以说,大明宫便是当时大唐最绚烂的象征。

  纪录片《大明宫》中大明宫复原图

  “兴庆”指的则是兴庆宫,它原是唐玄宗在即位前的住宅。登上帝位后,唐玄宗也常常在兴庆宫处理政事。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复原图

  由于唐玄宗频繁往来于大明宫和兴庆宫之间,出于安全便捷的考虑,便有了连接两宫的阁道。

  “阁道”,有点类似于我们如今的天桥,悬空高筑,连通两宫。且一直逶迤绵延到曲江,走在阁道上,可以尽情欣赏长安美景。

  王维全诗便是以“望”字着笔,写诗人走在阁道上的所见所闻。

  他举目望去,但见弯弯曲曲的渭水萦绕着古秦地(当时的长安城郊),巍峨的黄麓山盘旋在汉宫脚下(当时的唐宫)。

  天子的车驾行走在凌于半空的阁道上,远远高出宫门的柳丛。

  诗人回身望去,但见皇家园林里一片姹紫嫣红。

  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中,一切都变得苍茫缥缈。

  大明宫含元殿前东西两侧的翔鸾、栖凤二阙(阙:宫门前的望楼),高耸突兀,好似要凌空飞起。

  纪录片《大明宫》中翔鸾阁复原图

  绵绵春雨下,树色葱茏,掩映着长安城中的千家万户。

  天子这一趟出行,并不是为了赏玩景物,而是要乘着阳气,把农事的政令传布。

  对一个帝王来说,尤其是一个颇有雄心壮志的帝王,最好的赞誉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国运昌隆,是文治武功,是君王恩惠四方,泽被天下。

  于是我们看到在王维的诗里,秦塞、汉宫、渭水、黄山,俱都沦为唐长安的背景与陪衬。

  千门宫柳,上苑繁花,无声诉说着大唐昌隆的国运。

  大明宫望楼高耸肃穆, 昭示着王权的赫赫威严;

  雨中春树下掩映着的千家万户,则是对“国泰民安”四字最好的诠释。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