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万园之园是颐和园还是圆明园

  圆明园 长春园 绮春园三园全景图 金勋/绘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作,自创建以来,营建活动几乎从未停辍,从雍正时期开始的137年时间里一直被清朝皇帝作为园居理政的场所,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万园之园”。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清代离宫御苑的圆明园也是如此,那么圆明园是怎么从“皇子赐园”发展到“万园之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答案吧~皇子赐园康熙四十六年三月,经康熙帝批准并赐北新花园迤东的空地供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等人建造房屋。同年十一月皇四子胤禛便恭请康熙帝御临花园进宴,可见当年这座赐园就大体建成了。康熙四十八年,此时的花园规模较康熙第一次来时,功能与结构更加完整, 园林景象更加丰富,俨然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与特色的园林了。对此胤禛也是深感自豪,于是再一次恭请康熙帝御临此地。不出所料,康熙帝被这个自然朴素、环境清幽的花园深深地吸引了,亲自为之题额曰“圆明”,这个花园也就有了它正式的名字——圆明园。

  圆明园3D复原图当时,圆明园作为皇子赐园从兴建之初到康熙末年,共接驾 11 次,因此圆明园在建设中也渗透着康熙的思想与理念,当年畅春园与承德避暑山庄的风格就是最好的范本。雍正在即位之前建成的景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居住、读书、赏景、田园生活以及农耕的需要,清新、自然是其追求的主要园林风格。韬光养晦的胤禛借圆明园迎合了康熙的园林审美趣味,向其父康熙展现了一个秉性淡泊、清心寡欲的四皇子。皇帝御园胤禛继位后,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雍正皇帝在雍正二年便对这个曾经的赐园进行大规模扩建以便更符合他的君王身份。

  正大光明复原图首先,是进行 “宫廷区”的扩建,在圆明园的南面建设了正大光明作为听政之所。其次,作为此时坐拥天下的最高统治者,雍正帝依据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和潼关卫廪膳生员张尚忠二人“九州四海局包罗于其内矣”“上合天星,下包地轴,清宁位育,永巩皇图”的风水理论,制定了圆明园扩建的总体规划,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有了圆明园后湖景区的九州格局。此次扩建圆明园形成了“前朝后寝”的格局,同时满足了“园居”和“理政”的功能需求。雍正三年八月二十七日,雍正首次驻跸圆明园,自此开启了清朝皇帝于圆明园园居听政的历史,圆明园也成为继畅春园之后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经过雍正皇帝十三年的不断营建,圆明园总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奠定了全园的山水空间格局。依据档案史料记载分析,乾隆皇帝后来命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中,至少有 34 处在雍正时期已经建成或部分建成。万园之园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逝于圆明园, 乾隆即位。作为圆明园的第二任总设计师,在位六十年间,乾隆帝一直在为完善圆明园而努力,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园内几乎每天都在动工,圆明园也因此迎来了“她”的巅峰。

  汇芳书院复原图乾隆帝从其父雍正那里继承了一个基本成型的园林,对原址范围没有再向外延伸,营建活动主要是在原有山水格局的大框架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添建和改建,到乾隆九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才告一段落。营建的重点是根据新的功能需求以及自身的园林审美增补相应的景群与建筑,完善园林格局,丰富园林内容。

  方壶胜境复原图其实,登基不久的乾隆帝就这样在圆明园内大兴土木,难免引起官员的不满,乾隆五年十月,左佥都御史刘藻就上书力谏减少圆明园之工以求励精图治,治国安邦,乾隆虽然表面上同意了刘藻的意见,但实际上营建活动仍在继续。在乾隆七年的时候,乾隆帝还专门写了一篇《圆明园后记》,他在文中对圆明园的景象大加赞赏。依据整理的档案史料可知,新增的景区主要有以下七处:月地云居、方壶胜境、鸿慈永祜、曲院风荷、汇芳书院、涵虚朗鉴、天宇空明,与雍正时期营建的三十三景共同组成圆明园四十景。

  鸿慈永祜复原图在完成了对圆明园的首期扩建、增建之后,乾隆帝又集中精力建造长春园。直到乾隆十六年圆明园内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此后“岁岁营构,日日修华”,宫殿每天都在增加,园林景象越来越丰富,乾隆帝把现实与想象中的美丽都汇集到了圆明园。这一时期的园林工程比较分散,重点是对原有景群进行添建和改建,新建景群很少,与此同时,伴随着乾隆帝的六次南巡,园中也出现了多处写仿江南园林的景群,如园内仿建的西湖十景、安澜园、狮子林、仿杭州汪氏园的小有天园、仿江宁瞻园的如园等。最终,圆明园经过从雍正到乾隆六十余年的不断经营,格局更加丰满,功能更加完备,园林景观更加丰富,至此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万园之园”。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