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哪有什么大道理,就是平常心态!有时候跟朋友讲事情,稍不注意就会讲多,然后就有人提醒自己,几句话说明白就行了,不要扯太多。
真有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的东西么?
搁以前我觉的会有,但现在却有了新的认识:从来没有所谓的大道至简。
所有大众认同的理念,之所以能流行,原因就在于它的简单,容易传播。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天蝎爱腹黑,处女有洁癖”等等,诸如此类的古谚、星座之类的说辞,大街上随便拎个人都能知道。
但这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其科学逻辑?能否被A/B测试?这些我都存疑。
因为越发觉的,所有我们熟知的,普遍被接受的理念,只是因为它们被包装的容易传播,容易相信,这其中和真实性,没有丝毫关系。
就拿大家普遍喜好的星座来说,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心理暗示。
因为自己是狮子座,看狮子座的描述,就越发的觉的说的都是自己。
可哪天忽然发现,原来搞错了算法,自己应该是双子座,这个时候再去看双子座,反而觉的双子座的描述更适合自己。
仔细去看这些描述,说的不过是一个群体画像,用词模棱两码,每个方向都能有解释空间。
用专业的说法解释:
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巴纳姆效应。
有鉴于此,有时候和人讨论一些事情的时候,都要提前先把一些概念沟通清楚。
网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争吵?
因为即便是一些普遍流传的,大众所认可的概念,每个人对其的理解都有不同。
最简单的例子——善良
这是人人都认可的品质,但什么是善良,怎么做才算是善良?
一个成了家的男人,搁着媳妇和孩子饿肚子,本来就赚钱不多,还拿出一大半积蓄去救助大学生。
或许有人会觉的这是善良,但我只会把他看成是不负责任,愚蠢的善良。
真正的善良,是要有力量的,这种力量,退可以保护家人,进可以回报社会。
想要对社会献爱心,没有错误,但这之前,先把自己一亩三分地之内的事情做好,再去说其它。
同样,每每父亲节母亲节,网上总会有很多人给父母表孝心的。
不管出于朋友圈社交需要还是发自内心,这些都无可厚非。
但对父母真正的孝是什么?
《礼记·祭义》中对孝的定义很清楚:“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什么意思?孝的最高阶段是尊亲,让父母因为你而荣耀,最低阶段才是养,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给父母好吃好喝。
这是官方的定义,记录在《礼记》中的。
那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哪个阶段?